探秘广西宾阳灯酒:非遗瑰宝,春节元宵的狂欢与传承103

[宾阳灯酒文化习俗]

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,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独特的风俗人情,它们如同散落在民间的璀璨珍珠,闪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光芒。而在素有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美誉的广西宾阳县,一项名为“灯酒”的文化习俗,便是其中一颗最为耀眼、最具生命力的明珠。它不仅仅是农历新春期间一场声势浩大的节庆狂欢,更是宾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、对祖先的敬仰、以及对乡土情谊的深情维系。

要理解宾阳灯酒,我们必须先将其拆解为“灯”与“酒”两个核心元素,再将其置于宾阳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。它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概念,而是水乳交融、相辅相成,共同构筑起一套复杂而富有魅力的民间仪式体系。

“灯”的炽热:炮龙腾飞与花灯流转

宾阳的“灯”,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其名扬四海的“炮龙节”。是的,宾阳灯酒习俗的核心高潮,正是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宾阳炮龙节紧密相连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晚至十五晚,整个宾阳县城及周边乡镇便会沸腾起来,万民空巷,只为一睹炮龙的雄姿。这“灯”,指的便是那由扎龙师傅巧手扎制的巨型炮龙。

炮龙,并非普通的灯笼,它是竹篾为骨,棉纸为肤,绘以金鳞、祥云,内燃香烛,外缠鞭炮的活体艺术。一条炮龙往往长达数十米,甚至上百米,龙头威武,龙身蜿蜒,龙尾摆动。在正月十一的“起龙”仪式上,炮龙被正式“点睛”,赋予了生命。而后,由数十乃至上百名壮年男子组成的舞龙队,会抬着这条炮龙穿梭于大街小巷,舞动间,鞭炮声震耳欲聋,硝烟弥漫,火光冲天,仿佛一条真正的巨龙在火海中翻腾嬉戏。这便是宾阳“灯”最原始、最狂野、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展现。

炮龙所到之处,家家户户会点燃自家备好的鞭炮,争相“炸龙”,认为鞭炮炸得越猛,新的一年就越兴旺发达、人丁兴旺、五谷丰登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,更是一种古老的“以火驱邪,以声纳福”的信仰表达。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浓烈的硝烟中,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涤荡身心的力量,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随之升腾。

除了威猛的炮龙,宾阳的“灯”也包含着更为精致和传统的花灯。在炮龙舞动的高潮之夜,许多家庭也会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,如莲花灯、动物灯、几何灯等,悬挂在家中,或由孩童提着游街。这些花灯虽然没有炮龙那般声势浩大,却以其精巧的工艺和柔和的光芒,为节庆增添了一份温馨与雅致。它们象征着光明、团圆和对新生命的祝福,尤其对于祈求添丁的家庭而言,“送灯”和“接灯”更是饱含深意,承载着传宗接代的殷切希望。

“酒”的醇厚:宴饮、敬意与情谊的升华

如果说“灯”是宾阳灯酒习俗的“形”与“动”,那么“酒”便是其“神”与“情”。这里的“酒”,不仅指代着美酒佳酿,更代表着宾阳人民热情好客、重情重义的淳朴民风,以及渗透在整个习俗中的宴饮文化和敬意表达。

在宾阳灯酒期间,尤其是正月十一到十五,家家户户都会大摆宴席,这就是“摆酒”。这与中国传统春节的家宴有所不同,它更具开放性和联动性。在舞炮龙的那些夜晚,每当炮龙舞到哪个村庄或哪条街道,当地的居民便会自发地组织起来,热情地邀请舞龙队员、亲朋好友以及远道而来的观灯客人到家中作客,奉上自家酿制的米酒或准备好的佳肴。这便是“接灯酒”。

“接灯酒”的内涵极其丰富。首先,它是对舞龙队员辛劳付出的感谢与敬意。舞炮龙是体力与精神的双重考验,舞龙者在火药与烟雾中穿梭,挥洒汗水,为的是给社区带来吉祥与福祉。一碗热腾腾的米酒,一桌丰盛的饭菜,便是对他们最好的犒劳与最高的敬意。其次,它是维系和加深乡邻情谊、亲友关系的重要纽带。平日里可能忙于生计,难得相聚,而“灯酒”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,让大家团坐一堂,把酒言欢,互道祝福,交流感情。即便是素不相识的外地游客,也常会被热情的宾阳人邀请入席,共同分享节日的喜悦。

在宾阳,“酒”还承载着祭祀和祈福的功用。在炮龙出游前后的祭祀仪式中,酒是不可或缺的祭品,用于敬奉神明、祖先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。而在家族内部的宴席上,晚辈向长辈敬酒,长辈为晚辈添福,也都是通过酒来传递孝道与关爱。这种酒文化渗透在习俗的每一个环节,它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,更是情感上的交流、精神上的慰藉和文化上的传承。

灯酒习俗的深层文化意蕴与传承

宾阳灯酒习俗,绝非简单的舞龙和宴饮,它是一套体系完整的、富有深刻文化意蕴的民间活动。它融合了农耕文明的祈福元素、家族宗亲的凝聚力、乡土社会的互助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。

社区凝聚力与身份认同: 灯酒习俗是宾阳人民重要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。从筹备炮龙、扎制花灯,到组织舞龙队、准备宴席,整个过程需要全社区乃至全县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协作。这种集体行动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,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,为共同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。

文化传承与代际教育: 老一辈的扎龙师傅、舞龙能手、酒席操办者,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,将技艺和精神内核口耳相授给年轻一代。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,在炮龙的轰鸣声中成长,在花灯的光影里憧憬,在酒席的欢声笑语中感受亲情与乡情。这种沉浸式的文化教育,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能有效地将传统根植于心。

祈福纳祥与乐观精神: 灯酒习俗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炮龙的腾飞、花灯的璀璨、酒席的丰盛,无不象征着对新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丁兴旺、财源广进的祈求。即便在过去生活贫瘠的年代,宾阳人依然会倾尽所有来操办灯酒,这体现了他们面对生活困苦时,积极向上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。
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: 2008年,宾阳炮龙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为宾阳灯酒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政府和民间组织开始更加重视对这项传统文化的宣传、研究和推广。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、制作纪录片、开设传承班等多种形式,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、爱上并参与到灯酒习俗中来。

然而,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,宾阳灯酒习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例如,城镇化进程导致一些农村地区人口流失,传统习俗的参与者减少;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有所下降;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燃放鞭炮等传统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如何在保持其原汁原味和核心精神的前提下,进行适度的创新与调整,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,是摆在宾阳人民面前的重要课题。

幸运的是,宾阳人民对灯酒习俗的热情从未减退。每到新春佳节,无论身在何方,许多宾阳游子都会选择回到家乡,与亲人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。他们相信,只有亲身经历“灯”的炽热与“酒”的醇厚,才能真正感受到宾阳文化的脉搏,汲取到故乡的滋养与力量。

宾阳灯酒,是火与酒的交响,是光与影的舞蹈,是人与情的融合。它不仅是广西宾阳的一张闪亮名片,更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、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动缩影。它用最朴素、最热烈的方式,讲述着一个关于希望、团圆与传承的古老故事,并将在新时代继续焕发新的光彩,照亮宾阳人民的未来之路。

2025-10-25


上一篇:利口酒:甜美风味指南,解锁餐桌与酒吧的万能魔法

下一篇:绿茵盛宴与杯盏人生:贵州村超深度探秘,从足球激情到醇厚民族酒文化